為什么女性會得乳腺癌?
醫網摘要: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僅次于子宮癌。乳腺癌是乳房腺上皮細胞在多種致癌因子作用下,發生了基因突變,致使細胞增生失控。由于癌細胞的生物行為發生了改變,呈現出無序、無限制的惡性增生,破壞乳房的正常組織結構。乳腺細胞發生突變后便喪失了正常細胞的特性,組織結構紊亂,細胞連接松散,癌細胞很容易脫落游離,隨血液或淋巴液等播散全身,因此乳腺癌是嚴重危及人體生命的惡性疾病。 乳腺癌病患一生當中會受到很多折磨,為了能夠盡早的減少這種苦痛,我們就應該對它有更深入的認識。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隨著生活或污染的加重以及壓力的增大,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而且很多未婚年輕女性也被檢查出患有乳腺癌。這是為什么呢?
以下就是三大乳腺癌的病因:
一,如果身體其它組織發生癌變,就會導致身體機能下降,體內組織液成為酸性環境,癌細胞趁虛而入,造成了乳腺癌。
二,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也會造成身體機能下降,體質過度酸化,引起肝腎虧虛,進而引起上焦代謝循環變慢,造成甲狀腺疾病和內分泌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從而發展為乳腺組織異常增生,終致癌變。
三,現代社會,女性也面臨著很大的生活和工作壓力,導致她們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也會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險。
乳腺癌是一種男性罕見,女性多發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在世界各地存在顯著的差異,美國和北歐為高發地區,東歐和南歐以及南美其次,亞洲的發病率最低。然而從20世紀70年代起,原為低發區的亞洲,發病率出現上升趨勢。我國原屬乳腺癌低發區,但近年來也出現明顯上升趨勢。
雖然乳腺癌的病因學復雜,發病機制尚未真正了解,但一些病因學的研究表明,一些相關因素與乳腺癌的發病有關。
(1)家族史與乳腺癌有一定的相關性。早在1974年,Anderson等人就注意到一級親屬患乳腺癌婦女發生乳腺癌的概率較無家族史者高2—3倍。若一級親屬在絕經前患雙側乳腺癌的話,相對危險性更是高達9倍。上海1988—1989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婦女患乳腺癌的相對危險性為4.5,由此可見,家族史是重要的危險因素。
(2)生殖因素:由于乳腺細胞受體內激素水平周期性變化以及妊娠期體內激素水平的升高而發生生理性的增生改變,因而乳腺癌的發生與初潮年齡、停經年齡、月經周期、產次和有無哺乳史、婚姻狀況有關,研究表明:未婚、初潮年齡早、停經晚、月經周期短、產次少、未哺乳的女性其發生乳腺癌的危險性較大。相反則危險性較小。
(3)性激素水平也是影響乳腺癌發病原因之一。研究表明,小于20歲的女性發生乳腺癌是十分罕見的,而小于30歲的婦女也不常見此病。從35歲起乳腺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且這種發病率的增長幾乎貫穿婦女一生。在45—50歲之間,增長略微趨向平緩,以后又陡直上升。而外源性的雌激素的攝入將大大增加乳腺癌的發生率,例如:口服含雌激素的藥物,豐乳液中的雌激素經皮吸收,以及口服避孕藥等。
(4)營養飲食,脂肪高熱量飲食,飲酒均使乳腺癌的危險性增加。
(5)既往有乳腺良性腫瘤史。其他因素還包括放射線、病毒、化學刺激及某些疾病,如糖尿病也會引起乳腺癌的發病率增加。
欲使乳腺癌對廣大婦女健康的威脅降至最低限度,首先要進行病因預防,主要是針對上述病因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方面的措施。乳腺癌的危險因素某些是不可避免的。如月經、生育史等,但有許多因素是人為的,通過對飲食方面的調整,如減少過量熱量攝入,降低脂肪的攝入量,減少過量攝入肉類、煎蛋、黃油、甜食等,適量增加綠色蔬菜、水果、胡蘿卜素的攝入量,盡量避免暴露于電離輻射的范圍內等均可降低乳腺癌的危險性。
其次,要進行普查,特別是對有上述危險因素的人群進行普查。乳腺癌的普查原則,就是用簡便易行、無或小創傷的檢測手段對無癥狀的婦女人群進行檢測,以期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乳腺癌,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或提高治療后患者的生存質量。
乳腺癌的病因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一,遺傳因素。調查發現,乳腺癌有明顯的家族發病特點,絕經前和閉經后的女性是危險期,特別親屬中媽媽與姐妹都在絕經前產生兩側乳腺癌的女性,40歲前患乳腺癌的機率漸漸變大。
二,性激素紊亂。專家通過動物實驗表明,雌性激素和催乳素有致癌作用。乳腺癌主要在女性中產生,好發于絕經前、后及初潮早、絕經晚的女性。當雙側卵巢不發育或已作手術切除者,乳腺癌的患病率顯著降低。除此之外與皮質激素代謝失調及外源性雌性激素也有著關系。
三,病毒感染。病毒致癌已經得到證實,人的乳汁和乳腺組織會受到B型病毒樣顆粒的感染,但也有人持否定態度,至今也無足夠流行病學證據以證明之。也有人以為乳癌發病與生活習慣、飲食、營養、熱卡、肥胖等密切相關。
責任編輯liuwei 本文來源: http://www.wbmedu.com/rx/20120316/553934.html